一张健身卡引发的争议正在社交平台发酵。某网友匿名爆料称,自己常去的健身房存在“会员分级”现象——部分客户能享受私教一对一指导、专属器械使用权甚至24小时开放特权。这些“特殊待遇”是否合理?背后是否涉及隐性消费? 据内部员工透露,健身房通常会根据会员年费金额划分服务等级。高消费用户可使用带空调的独立训练区,而普通会员只能在公共区域排队。更有人发现,某些私教课程需额外支付“预约费”才能解锁,费用直接转入教练个人账户。 “这根本不是健身,是花钱买特权!”部分会员晒出缴费记录,指出合同中并未明确标注服务差异。某健身品牌负责人回应称,分区管理是为提升用户体验,但承认在服务条款透明度上存在改进空间。 事件引发连锁反应后,多地消费者协会收到类似投诉。专业人士提醒,健身合同中的“最终解释权”条款可能成为商家推责借口。当你发现同一家健身房存在服务差异时,记得保留消费凭证,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。 随着健身行业竞争加剧,商家花式营销层出不穷。但当“特殊待遇”变成区别对待,消费者更需要擦亮眼睛。你的健身卡里,是否也藏着没被告知的秘密? 
|